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检测样例 > 正文

对于隐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4年10月15日 论文检测样例 ⁄ 共 181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701 views 次

维普论文检测10月15日检测样例:

第一章 绪论

1.1 对于隐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隐喻的研究,历史相当久远,且长期以来隐喻被人们当做一种修辞手段来研究,比如最早研究隐喻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讲到:隐喻是语言的不按规律使用,是一种修辞手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原本单纯地生活在语言学界的“隐喻”,被更加广泛、深入地研究。比如一些学者开始试着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心理分析学、翻译学及外语教学等学科多角度地研究隐喻。隐喻的多学科研究渐成一股风潮至今不衰。比如在国外学者Lakoff&Dho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认知隐喻理论最先被提出,即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而不简单的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在俄罗斯,不能不提的几位学者有阿鲁玖诺娃、如斯林卡娅等。隐喻的“比较论”、“替代论”、“互动论”也是俄罗斯隐喻研究的发展经历轨迹。在1990年的时候,阿鲁玖诺娃和如林斯卡亚就共同出版了一部全面介绍西方学者隐喻研究成果的论文集《Теория и метафора》(《隐喻理论》),在这部论文集的前言“Метафора и дискурс”阐述了阿鲁玖诺娃关于隐喻问题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其他还包括用俄语翻译的国外19位著名学者的21篇关于隐喻的论文,这给俄罗斯隐喻学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大概参考《当代俄罗斯新闻政论语义辞格研究》中,作者总结:P41:)

当我们通读国外的隐喻研究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国外隐喻研究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主要流派比较清晰

国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如火热情,同样感染了我国的各领域学者,包括语言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等学界的学者。且目前已有一些被公认了的研究成果。

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认为:认知语言学侧重于语言的心理方面的研究,强调认知方式在语义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重视社会文化、百科知识对于语义理解的必要性。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王寅在这本书中使用了两个大的章节论述隐喻认知理论,并提出了解释隐喻的五位一体认知机制。即在论述隐喻工作机制时,必须全面考虑隐喻理解过程中所需涉及的五种因素:认知主体、本体、喻体、喻底、语境,因为隐喻意义是这些因素在动态综合作用下所产生出的结果,只有全面分析和考虑这些相关因素才能较好地理解隐喻。(P476)

赵艳芳的曾提到过:隐喻语言属于正常的语言,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能够更好地解释隐喻语言的理论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于是就有了《认知语言学概论》这本书,综合介绍和阐释认知语言学,全面介绍和借鉴国外的理论,为我国汉语研究与教学服务。

胡壮麟的《认知隐喻学》主要从认知的视角,探讨了隐喻、语言和认知的关系;隐喻的实质;隐喻和认知;隐喻的理解;隐喻的应用和我国的隐喻研究。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是跨学科的,涉及语言学、认知科学、修辞学、哲学、符号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应用并重,以阐明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哲理;进行中外比较,以唤起国内学者在继承发扬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动向。

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一书是在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础上,对隐喻的产生原因、工作机制和本质特征以及隐喻的功能等进行全面的讨论和分析。

综上,而在国内,隐喻的研究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到近现代也多研究它的诗性特点,而鲜有从认知角度研究,直至20世纪70年代国外研究学者从认知角度开始对隐喻进行研究,在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国内学者也开始了中国的隐喻学的认知研究。但也是多引荐国外学者的已有成果,本土成果还是显得少一些。

不过,不论是国外还是在国内,隐喻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并呈现出类似的特点:

1、  历时悠久,在古典隐喻研究时期(主要是从修辞学角度)和现代隐喻研究时期(主要是从语义学和多学科角度研究)中,对隐喻的研究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见隐喻在人类的生活中和社会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学科和角度呈现逐渐丰富的趋势。从最开始的语言的“修饰品”发展到众研究领域里的热门角色,极大地提高了隐喻在语言中,甚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隐喻已经不单单是被当做一种语言现象来研究,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如果说理查兹和布莱克认为隐喻是两个词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他们仅从词级来研究隐喻。而从1977年利科出版的《隐喻的规律》(The Rule of Metaphor)可以看出,他将“隐喻的功能从词级过度到句级和话语级,并将此作为古典隐喻论与现代隐喻论的基本区别”。

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 http://www.cqvip.org.cn/wp/1032.html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