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通达检测系统10月8日检测样例: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1.3.1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指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样本和数据并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描述的方式表现出来。笔者将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分析课堂教学录音,对学生汉语语音偏误进行描述,发现和总结其中的规律,并在已有的有关成人汉语语音习得偏误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描写体现出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特点的偏误。
此外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笔者将根据学生的具体语音习得情况,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套录音测试材料,借助录音设备对学生进行抽样语音测试,重点考察学生声母、韵母的发音情况,根据录音中反映出来的学生实际发音情况总结学生的汉语语音偏误,对偏误进行详细描述并总结偏误特点,分析偏误成因。
1.3.2 调查法
调查法指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对事物状态进行客观描述和预测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韩国小学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语音教学的相关信息,笔者将设计一个包含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2012年赴韩国忠清南道小学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调查目的主要是为初步了解韩国忠清南道小学汉语教育概况以及学生汉语语音的习得状况,为分析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和总结学生汉语语音习得的重难点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思考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不足,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对策。
1.3.3 数据统计法
本文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基础之上的,因此对调查问卷和录音材料中的数据进行科学有效地统计与分析,对于准确把握学生的语音偏误,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和规律,得出符合事实的研究结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3.4 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录音分析等多种途径尽量客观地记录零基础韩国小学生的汉语语音偏误,以声母和韵母为研究对象,对偏误进行描述和分析,总结偏误规律,探讨偏误成因;分析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与规律,考察儿童在偏误规律和偏误原因方面表现出不同与成人的特点;以期最终为韩国小学汉语语音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建议,提高韩国小学汉语语音教学的整体效果。
1.4 理论基础
1.4.1 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理论流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理论强调将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揭示其各自不同的特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其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母语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若母语与目的语差异较大,母语中的语言机制会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负迁移,从而形成偏误,而当母语和目的语的使用规则相同或相近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正如拉多(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所说的:“我们假定, 学生在接触外语时, 会感到其中有些难学。那些与本族语相似的要素, 他们会感到简单;而那些不同的要素, 他们会感到困难。教师如果将学生的本族语与他们所学的外语加以比较, 那么他可以更好地了解真正的学习困难所在, 并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具体体现在第二语言教学应用方面即是强调将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母语与目的语语言体系的异同来帮助学习者预测在未来习得中可能会产生的偏误,并据此制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对比分析理论主张采用各种手段不断强化第二语言的各项重点和难点,以克服母语的干扰。此外对比分析理论还被广泛应用于课程设置与课程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测试评价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