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涌入城市,由此出现了“农民工”一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如今已形成了两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进城务工人员;第二代农民工是指80年后出生的进城务工人员,又称”新生代农民工”,该人群即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
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工”一词尚无统一界定,本研究主要参考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即出生于1980年以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10]。1973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允许雇用的最低年龄公约》规定,参加工业劳动的最低年龄标准为15周岁。而我国规定,我国最低就业年龄为16周岁。[11]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本研究把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出生于1980-1995年之间,年龄在16-31周岁之间,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人口。
2.1.2体育锻炼
对于“体育锻炼”一词的概念界定,学者们各持己见,但其内涵是一致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写道:体育锻炼是指以强身健体、医疗卫生、娱乐休闲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12]。季浏认为:体育锻炼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有关的活动形式,它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8]。席玉宝指出: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和心理智能锻炼为内容,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保持和提高体能而进行的活动[13]。
本研究采用《体育词典》对“体育锻炼”一词的界定,即体育锻炼是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来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等为目的身体活动。参与体育锻炼可有效地促进身体的发育,塑造完美体态,提高工作能力,消除疲劳,愉悦心情,并可防治某些身心方面的疾病。体育锻炼具有群众面广的特征,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都可根据自身状况参与适当的锻炼,形式与内容灵活多样,不受限制。
2.2研究现状
农民工体育、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已然成为体育界关注的焦点,有关农民工体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以“新生代农民工”和“体育”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跨库检索,共查到相关文章30余篇。经过归纳、整理、筛选,大致可将参考价值较高的文章分为以下三类:
2.2.1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
张英、程远义对四川省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有较好的认识,而且不论男女都对体育锻炼有强烈的兴趣。但该人群中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很少,近一半的人每次锻炼的时间也不足30分钟,他们的体育锻炼的程度不足以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锻炼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休闲娱乐(30.6%)、增加对城市生活的了解(27.4%)、锻炼身体,增进健康(22.4%);羽毛球、乒乓球是四川省新生代农民工最喜欢的项目。同时,张英,程远义对制约四川省新生代农民工参与锻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社会的歧视是影响该人群参与锻炼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立“单位社区一体”的锻炼指导体系与“体质健康标准”责任制模式。[15]
被调查的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中,参与体育锻炼的有391人,占总人数的71.9%;其参与目的以休闲娱乐为主,其次是兴趣,然后是交往与健身;部分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喜欢参加新兴的体育项目;在锻炼频率方面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一半以上每周锻炼1-2次;每次锻炼约30分钟的占一半;锻炼形式以与同事、老乡为主,其次是自由活动,而单位组织的很少;锻炼场所以免费的公共场所为主,收费的体育场馆为辅。李丰祥、高希彬认为不论是个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16]
张学军在《甘肃省定西市新生代农民工身体健康与体育行为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定西市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参与一些运动技能简单,且花费不高、没有太多场地要求的项目;他们中能够坚持锻炼的人数很少,仅占6.76%;该人群锻炼的次数较少,锻炼时间平均为38.12分钟,锻炼强度特别低;他们参与锻炼主要是出于兴趣爱好和为了强身健体,对体育的社交功能认识不够;大部分定西市新生代农民工从未接受过健身指导;他们参与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个人锻炼,所居住的街道、社区和工作单位很少组织体育文化活动。他认为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组织能力差以及体育资源匮乏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
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