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论文检测10月18日检测样例:
3.3.4留学生在使用示弱策略上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由表8可以看出,示弱与社交障碍呈显著的正相关(r=0.31,p<0.01),表明使用示弱策略的人则会遇到更多的社交问题。之前有关示弱的研究认为,在工作场所使用示弱策略的人会被认为是需要帮助的,同事对他们并无好感[16]。而之所以使用示弱策略原因可能是因为其消极的自我知觉和低自尊水平,因此才会使用示弱策略来有意营造出来消极的印象。先前也有研究表明低自尊与很多心理障碍和社交问题有关,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前人的结果,即发现使用示弱策略和社交障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这一方面上,结合本研究的被试来探讨其原因。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在美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有必要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管理策略与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探讨。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将子女出国深造。而数据显示我国选择出国读书的学子呈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在和当地社会交往的胆量与能力也越来越小。那么,出国留学的价值、效果和意义是否也会随之大打折扣,这是值得商讨的问题。海外学子初到海外,面对着全新的环境,如何能更好的融入其中是他们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这些从小就生活在国内的学生,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出于安全感与交际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会在第一时间内寻找“同类”,因此中国留学生的社交主要还是锁定在中国人之中。许多的留学生刚到国外,由于先前的共同的生活习惯和交流方便等原因,更倾向和愿意呆在中国人的交际圈之中。所以,慢慢地,留学生的生活圈就比较固定的在中国人的圈子里。由于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初到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可能会不太适应异国生活,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于是,他们选择去结交跟认识其他的中国留学生,这样一来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拥有归属感,也能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中式圈子”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中国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还有个特点:就是一个院或系的中国学生往往形成一个小圈子,对其他系的中国学生了解也很少了解,组织活动也大多局限在这个小圈子里,或者是同一年入学的学生相互认识的多,而不同年级之间的学生也较少了解。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有3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学生从小对有关于人际关系及交流技巧方面的培养较少,导致许多学生不太善于交际。二是现在许多中国留学生都是“80、90后”独生子女,在家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由此,导致许多学生在与同龄人交流时,不知道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可能会在无意间伤害对方。三是语言障碍问题。国内的英语教学忽视了日常口语表达,而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词汇、语法和阅读的训练上。这也导致了留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存在口语的交流障碍。
“中式”交际圈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能够使刚到异国的中国留学生迅速摆脱一个人的孤单状态,拥有朋友,但也使他们的交流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这对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和美国人交流时,他们会看到你的优点并加以鼓励。也乐于给出正面的回馈,以保持融洽的谈话氛围。外国人相对中国人来说,表达方式更直接。一般来讲,中国人之间的交流很注意用语用词,但外国人一般会畅所欲言,不会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瞻前顾后,说话时有所保留。因此中国留学生即使在国外学习生活多年,也会在印象管理上使用示弱策略,长此以往便会带来一些社交障碍的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就这一问题本研究也提出建议,单一的“中式”交流会阻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全面发展,会给他们学习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时造成一些障碍。因此要与当地人积极交往来缩短心理的适应期,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那么,至于如何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多结识国外朋友,对中国留学生来说便成为一个考验。一些认为中国留学生融入西方青年的交际圈很困难。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偏见,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原因,由于文化差异问题,中国留学生更加注重对自我印象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管理。
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