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检测样例 > 正文

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的“加与减”

2014年10月27日 论文检测样例 ⁄ 共 175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658 views 次

维普论文检测10月27日检测样例:

二、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的“加与减”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奖励是一种强有效的激励手段,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愉悦的成就感,并且在真诚的肯定中享受快乐的同时还能获得足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幼儿园也都开始重视赏识教育,教师们知道奖励是塑造幼儿良好行为的有效教育手段,她们常常会表扬幼儿“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以此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奖励的高频出现,却也极大的阻碍了幼儿的进步,慢慢的让幼儿依赖于奖励,也让奖励逐渐的趋于一种形式,偏离了其本意,并且使得奖励逐渐的失真与贬值。俗话说:凡是皆有度,过犹而不及。因此我们必须使奖励张弛有度,不至于失真与贬值。

(一)增加灵活性的奖励,减少随意性的奖励

幼儿因为年龄小,很多事情都会依赖别人,尤其是进入幼儿园后的幼儿更是把依赖重心转向了教师,教师的评价好坏更是幼儿价值判断的依据。正因如此,教师每一个奖励的动作,奖励的表情、态度都可以有效的刺激幼儿的各种行为,也因此,有些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奖励而揣摩教师的好坏,寻找教师的答案。如:在建构活动中,一个孩子用水管积木拼搭出了一条小狗的形状,站起来大声的冲着我说:“老师,你瞧,我拼出了一条小狗啦。”我随便的回了一句“嗯,你真聪明。”没想到我的一句“你真聪明”竟然让这群“心领神会”的孩子,产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效果——全班小朋友都拼出一只只小狗,个个冲着我说“老师,我也拼出来了”。而原本想要拼别的图形的幼儿,也转头拼小狗了。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教师决不可敷衍、随意性的评价幼儿,要学会因人、因事而异,灵活性的评价。如:对于性格活泼,虚荣心过强的幼儿,我们的奖励就必须要有尺度,可以在其完成任务难易程度、表现突出以及有目共睹的进步上给于适当的奖励。而对于胆小、性格内向的幼儿,我们要多角度、多方面的给予奖励,以提高他的自信心,促进她们积极参与活动。所以,在建构活动中如果把“你真聪明”换成“你拼出来的,真像一只小狗啊,再动动脑筋拼出更多不一样的东西好吗?” 的评价,相信就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幼儿,并且还能激发他们积极动脑筋,拼出不同的图像来赢得老师的赞赏。

(二)增加指向过程的奖励,减少指向个人的奖励

   奖励是一种激励手段,并非是一种形式。我们不能因为奖励而去奖励,而是要有效的通过奖励,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奖励的指向性。所谓奖励的指向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幼儿的奖励是针对幼儿个人的、针对幼儿参与活动过程的,还是针对幼儿在活动之后的结果。指向个人的奖励就是指指向幼儿自己个人的,因此显得比较的单一和局限性。往往出现在许多年轻教师身上。如评价幼儿长的漂亮,会说:“你真漂亮。”表扬幼儿在活动中有出色表现时会说:“你真聪明”,“你好棒”,不会针对幼儿自身身上的闪光点和突出表现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没有新意性,在活动中会降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对于一些经验型教师,她们喜欢指向过程的奖励,会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努力的程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不同表现给于适当的奖励。如当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由于涂色的仔细她们会表扬“你颜色涂的真仔细,涂的也很均匀”。幼儿听完还会更加仔细的涂色。语言活动中当一个孩子的想法与众不同时,会赞赏的说“你的想法和别人的都不一样,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着其他的幼儿也会跟着努力动脑筋,积极参与活动,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的有效。可见两种奖励由于指向性的不同,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指向过程的奖励,因为是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己的突出表现以及自己所运用的方法等给于的奖励,所以当幼儿在受到挫折之后他只会觉得自己的这个方法不行,自己还不够努力,会提醒自己下次要更努力些,会学着想办法,仍能充满自信的面对下次的挑战,并且还会积极的参与活动。

三、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加与减”

新《纲要》明确了教师在互动中的角色定位:“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不是简单的指挥者、管理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教师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有效的师幼互动是促进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 https://www.cqvip.org.cn/wp/1112.html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


×